第00004版:有话说
上一版3  4下一版  
 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[评论1+1]

    [评论1+1]

    拒绝攀比

    让教育回归本真

    ■金  粟

    参加培训班,外出旅游,日常开销,置办新生入学新装备……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孩子,仅仅暑期与开学,就花了大约2万元(详见本报9月10日第13版报道)。

    “最穷不能穷教育,最苦不能苦孩子”,为了孩子的教育,许多家长们一掷千金,绝不手软。近年来,关于培养一个孩子总共需要花费百万元的说法广为流传,虽说因各家各地的经济条件不同,其为培养孩子所支付的教育成本也不同,但家长们不惜血本的决绝心理与倾其所有的实际行动是相同的。一个刚刚“发蒙”的孩子就要耗费如此巨资,那么他此后的花销应该只多不少,如此算来,“百万元”绝不是一个任意夸大的钱数。

    家长们投资教育为什么如此疯狂呢?专家道出了一个真相:攀比。一是无目的的攀比,人家报了什么培训班我也报什么培训班,人家报了几个培训班我也报几个培训班,人家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,要“走万里路”,我自然也不甘落后;二是有参照的攀比,张三家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,我家孩子少不了将来也要弄个什么“211”工程大学来上,李四家孩子谋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,我家孩子自然要更胜一筹,为了这样一个清晰的目标,投入多少教育成本感觉都是值得的;三是很虚幻的攀比,家长心里有个很虚幻的梦,期待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,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棵小草还是棵小树苗,只知道起跑线上不能输,整个教育过程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。

    其实,所有的攀比,比的只是形式,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,而看得见的,或许是最不重要的。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,除了身体还有智慧,除了智慧还有灵魂,各方面均衡发展,这个“系统”才能保持稳定。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表面因素,而忽略了看不见的那一部分,其结果只能成为一个残缺的或畸形的系统。教育的功能,首先是要维护这个“系统”的完整性,然后使这个“系统”内的各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,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个个身心健康、各有所长的“人”,这才是教育的本真。

    孔子说,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,古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,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在装饰自己,给别人看。为自己学习,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体验、能力的提高、思想的顿悟与灵魂的升华,这是接受教育的成功之所在。如果学习只是为了“给别人看”,那就是攀比,为了在攀比中赶上别人甚至胜过别人,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投资、过度消费的现象。

    拒绝攀比吧,让教育回归本真,那才是真正地爱孩子。

    “烧钱季”只为面子

    无关“起跑线”

    ■王国荣

    短短两个月,暑期兴趣班、培训班、赴云南旅游加上新学期的开销,竟花去了约2万元。这是市民李女士为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这个“烧钱季”算的一笔账。

    “孩子,你可知道爸妈为你花了多少钱?”听此言,如果有孩子反问怎么办:“这个钱都是为我花的吗?”可不要认为,这样的“反问”都是不知好歹,是不懂得感恩。现实中,确实有不少家长在花冤枉钱,至少是在花本可以不必花的钱。比如暑期旅游可以选择短途,不必非去国外不可;为孩子添置桌椅、书柜、台灯等用品,完全可以选择普通实用的,也可以用家里现有的。莫非除了广告里说的“不伤眼的台灯”,就没有其他灯可用了?没有“点读机”就不能做作业了?

    孩子的“反问”不是没有道理。虽然做家长的内心是为孩子好,但家长可读懂孩子的内心?很多孩子说,是爸妈硬要花钱“逼”他(她)去上培训班、兴趣班。可见他们的内心是抗拒的,带着情绪能学到些什么,能对兴趣班发生什么兴趣?

    学生学业负担已经够重,他们对暑期的期盼是“终于可以放松一下”,这时候玩是第一位的,其中旅游确实已经成为“必备项目”,但是也要看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允许。

    让孩子去上每门千元以上的培训课,是为了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听着蛮感人的,但有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的呐喊?你自己苦累,是心甘情愿的,但孩子受苦受累却是被迫的。比起你的钱包压力,孩子背负的精神压力更大。

    殊不知,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本身是个伪命题。孩子本来是纯真的,不会刻意去想要跑赢谁,小小年纪也不可能过早地“跑”,“走”得都还不踏实呢。是成人硬给他们划了一条虚无的“起跑线”。看看某些“秀场”节目,参赛小女孩的装扮、口气,哪还有一点童真的味道,倒是学会了成人社会的世故圆滑、虚假做作,这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
    诚然,个人难以抵挡现实大背景下的种种不堪。尤其在这“烧钱季”里,大家明知是商家和办学机构在挖空心思、变着花样让家长来烧钱,无奈也只得“从众”。其实,多半是为了“面子”。试想,一个小学新生或低年级学生,需要花费万元的文具用品吗?什么5000元的“日本防灾书包”,你那里经常地震吗?什么“护头包”、“浮力自救包”,天灾人所难料,不见孩子背着更累吗?

    “烧钱季”里,该花的花,可以不花的尽量别花。别信商家的促销噱头,他们是“为人民币服务”;别盲目赶时尚,越盲目越赶不上时尚,反而输在那条家长心头缥缈的“起跑线”上。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0001版:要闻
   第00002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3版:广 告
   第00004版:有话说
   第00005版:财富榜
   第00006版:微播报
   第00007版:阳光卫生
   第00008版:议事厅
   第00009版:百姓事
   第00010版:远望角
   第00011版:玉海楼
   第00012版:广 告
   第00013版:学周刊
   第00014版:学周刊
   第00015版:学周刊
   第00016版:广 告
[评论1+1]
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4 [评论1+1] 2015-9-14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