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心捐赠也要讲个“精准”
■金粟
8年前一条求助网帖,8年来西部攀枝花市某山区小学每年收到几十吨衣物(详见本报11月26日第2版报道),用不了,运不走,爱心捐赠过剩变成了累赘。
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,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仅仅是一条求助网帖,便引来了源源不断的衣物捐赠,虽历经8年时间,各方的爱心人士仍记挂在心,足见慈善力量之强大且持久。但网帖求助有一个不小的弊病,即信息的不对称:求助者不知道有多少人捐赠,捐赠衣物能有多少,持续时间有多长;爱心人士散居各地,不存在互相沟通的可能性,不可能知道各自该捐赠多少衣物,截止时间是什么时候。求助没有错,捐赠很可贵,社会需要爱心,人间期待真情,就如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,它们离不开甘雨的滋润,但如果甘雨变成了淫雨,那就有害无益了。
2013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,首次提出了“精准扶贫”的概念,通俗地解释就是“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”。爱心捐赠是个人的扶贫行为,也要讲个“精准”。爱心泛滥,用“手榴弹炸跳蚤”,是一种盲目无序的慈善手段。盲目捐赠容易造成爱心过剩,浪费慈善资源。比如有人乞食,2个包子吃不饱,4个包子有点撑,你给他吃3个包子就是精准的施予,“吃不了兜着走”不是不可以,但不能太多,多了会变质,食物会变质,人也会变质,变得懒惰不堪,变得贪心不足。
个人的爱心捐赠有两种方式:一是直接捐赠,即爱心人士直接把钱物捐赠给资助对象;二是间接捐赠,爱心人士先把钱物捐赠给第三方,由第三方分派给资助对象。直接捐赠要求爱心人士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了解资助对象,根据资助对象的需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,既要避免受骗上当,又要做到适可而止,精准帮扶,善莫大焉。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减少损耗,让资助对象真真切切地直接受益,但直接捐赠对爱心人士自身有要求,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爱心人士都有条件去实施精准捐赠的,这就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专门从事慈善事业。
作为第三方存在的慈善机构接收捐赠,分派钱物,这一职能决定它必须让人信得过。一个“让人信得过”的慈善机构,必须在规则下运行,比如接收多少捐赠,如何分派钱物,取得怎样的效果,运作费用从哪儿支付等等,必须及时公布给全社会,详细反馈给爱心人士,并能够随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与有关部门的审计。一个成熟、高效、阳光的慈善体系,是实现“精准慈善”的保证,是呵护“社会良心”的保障。
从攀枝花该小学的求助事件中,我们可以吸取三个教训:动辄向全社会发布求助网帖是欠妥当的;求助者与捐赠者都要相信第三方,不该随意绕过慈善机构;慈善机构应该积极获取公众的信任,在此类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