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0006版:玉海楼
上一版3  4下一版  
 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陈虬生平探究一二

    陈虬生平探究一二

    ■谢作相

    籍贯与出生日

    陈虬(1851-1904),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,原名国珍,字庆宋,号子珊,后改字志三,号蛰庐,别名皋牢子。祖籍乐清黄华镇,据清光绪年间修纂的黄华镇《南山村陈氏总谱·乐清斗山陈氏宗支图》:陈氏21世孙陈昌胤从乐清迁于瑞安东门虞池,陈虬是该支第28世孙。陈虬弟子、乐清人刘久安《陈蛰庐先生行述》中述:“籍隶乐清而家于瑞安。”

    陈虬出生月日:温州已故学者胡珠生在《历代人物与温州》里的《在世长怀天下事,盖棺方许此生休——东瓯奇杰陈虬》说,陈虬“一八五一年十月十九日(清咸丰元年闰八月二十日)生于瑞安大东门虞池”,查万年历,闰八月二十是10月14日,“十九日”有误。目前不少关于陈虬生平的书籍与其他人论文亦多见误为“十九日”。

    学医与师承

    陈虬18岁时(1868年)生过一场大病,体质一般,曾写有《病起》一诗:“长空云物气萧森,药灶茶锅手自斟。睡起更阑怜月减,病余枕冷觉秋深。青山夜静留云卧,黄叶声多杂雁吟。手把《离骚》歌一阙,两三星火自沉浮。”陈虬20岁时第一次参加省城乡试不第,加之过度劳累,以致咯血不眠。其母曰“汝目有杀气,恐不得其死”,陈虬“乃重自抑敛,借医自隐”,始有志于医。

    24岁始,陈虬排日自课,习之数年,26岁始敢出议方药。1877年(27岁),瑞安“秋冬,疠疫大作,吐泻厥逆,顷刻殒命”,他给许启畴儿子许苞开方,“一剂而吐泻均止”。陈虬还曾给许启畴、许启畴妻弟、项湘藻妻子、黄绍第嫡妻、黄体芳女儿等人治病,因疗效显著,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,“医有必不能医之时,故设例自限。年来求诊渐多,颇乖吾旨,恐终不免为庸医之归,因录其曾经有效者以自助”。30岁时,他从历年病历中整理出典型医案共20例,撰成《蛰庐诊录》两卷。

    《温州市医药志》和《孟河医派三百年》都有陈虬“师事名医孟河费氏”,但费氏名字,两书都不详。陈虬藏书多,读书广,费氏著述甚丰,但是陈虬在《蛰庐诊录》序中言学医“排日自课”,该书却没有提及他师事费氏。

    《利济学堂报》停刊时间

    1884年,陈虬撰写《医院议》,提出创建医院和学校的详细计划。1885年,陈虬在瑞安杨衙里(现瑞安公园路10号)成立利济医院和利济学堂。1895年在鹿城区小高桥5号设立利济医院分院,在鹿城区周宅祠巷设立利济学堂分校。

    1897年1月20日,《利济学堂报》第一册发行。《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》“据温州图书馆所藏编本,辑录前17册未刊内容,按原刊体例、顺序编为《利济学堂报补遗》”,该汇编的《总目提要》说“从《利济学堂报补遗》内容来看,文录部分共载文9篇,据《利济学堂报》每期载文录3篇的惯例,可推断该刊大约在第17期后又出版三期,一共发行20期,停刊时间可能为1897年11月”。

    《中国新闻事业简史》认为“戊戌变法失败后,陈虬被清廷通缉,利济学堂被废,该报也即停办”,那么算到百日维新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为止,利济学堂报一共出刊40期。国内图书馆存有该报18期, 最后一期出版于1897年10月。如果该报是在一年后戊戌变法时停办的,第18期之后的十几期应不会全部佚失。从一些史料来看, 该报或许是由于经济原因而停办。陈虬曾在信中透露: “敝学堂报分售有两千份之多,实销仅减半,而收费竟不及四成,去岁亏折竟至数千金。”陈玉申《利济学堂报考辩》据1901年印发的《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》载:“丁酉(1897)另招新股,由院拓办《利济学堂报》,缘事停止。即报馆各股除已付外尚二千余元,郡院亦无款可抵。”可见该报亏损相当严重。由此推断,该报很可能在出至20期后因赔累过甚而停办。因该报遵二十四节气日出报,综合以上信息,停刊时间很可能是1897年11月7日。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0001版:要闻
   第00002版:今日塘下
   第00003版:今日莘塍
   第00004版:百姓事
   第00005版:远望角
   第00006版:玉海楼
   第00007版:家周刊
   第00008版:家周刊
悼文友胡少山
陈虬生平探究一二
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6 陈虬生平探究一二 2018-5-10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