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0005版:榕树谭
上一版3  4下一版  
 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江南顾影逐轻波

    江南顾影逐轻波

    ■林新荣

    世界上总有一些地方让人怀想,比如说湿地。这种温馨也许是小时候留下的印象——几十年前的温州还算是一个水城,那时候的水清澈且多。但现在如想在近郊找一个可供游玩的水源,真是少之又少。而三垟湿地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。

    与十几年前的印象相比,它已大不相同了——牌坊高大威武,匾上满是名家题词。我特别欣赏挂在正中的谢云先生书法,大气而有灵性,上面仿佛晕染了水的灵韵——“仙洋湿地”四个字——隐隐透出一股仙气!

    一群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。古典式的画舫,窗明几净,大家三三两两而坐,显得悠闲而惬意。船还未开多远,突听哧扑一声,一条大鱼蹦了起来,把我们吓了一跳。一干人纷纷叫起来,什么鱼!什么鱼?其实导游也搞不清楚,到底是鲫鱼、鲤鱼,还是包头鱼?水虽然不是很清澈,但是作为温州的郊区来说,这样的水质已经是非常不错了。

    泛舟河上,两岸种着瓯柑与水稻,有的河道还用网和竹竿围起来,种植菱角。远远地看过去,绿色的菱叶密密麻麻,随河风逸动,生机勃勃。可惜,去的时候季候不对,不然看看菱农们采菱,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——那些采菱人是坐在“采菱盆”上作业的——金色的暖暖的秋阳下,三三两两的采菱客坐在木盆上,游荡在绿色的菱塘间,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情和景致。

    导游告诉我们,三垟湿地有三宝——瓯柑、黄菱、肥鱼跳。这三宝在过去的温州农村,其实很普通。但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衰落,很多地方不再种植了。南宋瑞安诗人叶适的《西山》诗里就有“有林皆橘树,无水不荷花”的诗句。可见,当年的种植之广。年少时,我不喜瓯柑,觉得味苦,不甜。近年来,却越来越爱吃了——经土瓮贮藏后的瓯柑,外皮皱巴巴的,看上去软绵绵的,味道却清苦中带甘甜,回味无穷。在温州民间,还有“端午瓯柑似羚羊”之说。

    船很快就靠近水莲宫。水莲宫在无名岛上,非常漂亮!这样的小岛三垟湿地有161个。宫前那棵高大的榕树已经有280年树龄了,“枝柯偃盖,荫蔽数亩,远望如庐舍”。树下是一座小巧的戏台,逢年过节,这里经常会上演一些温州的地方剧目,以南戏居多。据说村民都是划着小舢舨来看戏的,想象不出他们坐在小船上看戏会是什么感觉。

    榕树是温州的市树,可惜,现在的温州农村榕树越来越少了。快靠近小岛时,我们掏出照相机,却发现树顶上歇着很多白鹭——一瞬间,羽白、叶绿、天蓝,加上水中的倒影,交织成一幅奇妙的色彩。“榕树栖栖,长与少殊。高出林表,广荫原丘。孰知初生,葛蔂之俦。”这是汉代杨孚的《榕》。继尔,几只白鹭鸟又展翅飞了起来,它们很快消失在远方——那分明是一股缥缈的仙气哦!

    我们想上去,导游跟我们说,这里不能停船,如果能让我们上去转一转,估计会有许多新鲜的感受。惜乎?憾乎!

    画舫过去,惊起一只只水鸟,很快就靠岸了。上岸的地方叫问花埠头,走过一条小路,我们来到五福源。

    五福源漂亮又大气,除了榕树园、丽花亭、三可园,还建有南怀瑾书院。

    南怀瑾(1918-2012),乐清人,当代国学大师,对儒、道、佛均有精湛的造诣,历任台湾政治大学、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。一个乐清人,为什么他的书院却建在三垟湿地,我们都有些疑惑。待导游讲解后,大家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这是市政府为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建的,感念的是当年南老对金温铁路所作的贡献。

    我转了一圈,才知道自己过去是误读了南老,南老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推广者、实践者与研究者,还是一位书法家。在展示厅,我避开众人,慢慢地一幅一幅品赏:南老的字,笔力劲健,看似随意,其实严谨,行笔间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,又隐隐透出一种道家气象。都说书法是个人情感的寄托和外化,书之纸上,必然和个人精神相关联。展示厅里,有好几幅字系南老送给孙辈的条幅:“慆慢则不能研精,险躁则不能理性”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,字里行间洋溢着南老对血亲的关爱与期望。

    回去一路,我们依然坐船,正午的阳光很猛,游船里却很凉爽,微风轻拂中,几只白鹭从船边慢慢掠过——飘逸的靓影,优美的曲线,打破了水路的宁静,一船的人都舒展开来!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0001版:要闻
   第00002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3版:财富榜
   第00004版:百姓事·有话说
   第00005版:榕树谭
   第00006版:公 告
   第00007版:车周刊
   第00008版:车周刊
白鹤峡初秋
江南顾影逐轻波
富阳寻幽
甘蔗林
瑞安日报 榕树谭 00005 江南顾影逐轻波 2019-10-23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