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0006版:云江潮
上一版3  4下一版  
 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从千年古渡到百年老街

    从千年古渡到百年老街

    ■林南斌

    “俯仰两青空,舟行明镜中”,读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《泛瑞安江风涛贴然》,摇曳着记忆的风帆溯流而上,来到公元1158年。时年33岁的陆放翁踌躇满志、意气风发,他放眼江上轻云似水,碧波流淌,海天一色,江鸥翱翔,不禁诗兴顿起,逐以愉悦的心情写下这首千古绝唱,八百多年来在罗阳大地上传诵不衰。

    瑞安江,即飞云江,这里经久不息的千年古渡传承着古老的渡口文化。记得年少时,飞云街道的马道飞云渡口非常繁华,熙熙攘攘,人流如潮,是出入城区的交通咽喉。上初中时,我曾参加市里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,第一次乘坐这人多嘈杂的客轮,来城区住了几天。飞云渡口,一直烙在我记忆深处。

    飞云渡,兴起于南宋时期。生于宋元之交的诗人林景熙,曾在《飞云渡》诗中这样写道,“帆影分南北,潮声变古今。小立芦风起,乘槎动客心。”据《瑞安市志》记载,这里古为南岸渡埠,又是瑞平塘河北端起点,素为东瓯、闽北、浙西南的交通要津。

    民国四年(1915),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将永瑞河轮引用于飞云渡,从而终结了千年人力摆渡的历史,开启了动力渡轮的新纪元。新中国成立后,县人民政府整顿飞云江民渡的通济轮船公司,至1986年,飞云渡拥有钢质渡轮6艘,码头占地面积480平方米,为瑞安港区最大的客运码头。1989年飞云江大桥通车后,轮渡客流量锐减,现在2艘客轮对开,日渡量只有1500人左右。

    提起飞云渡,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“竹签船票”。乘船的人们,总是手持一根竹签,像是齐天大圣耍着如意金箍棒一样,经过检票口时,把竹签投进摆在门口的大铁箱里,发出清脆的“噼啪”声。这根竹签,已成为那个年代的记忆标签。为啥要用竹签当船票呢?据老人们讲,当年乘坐渡轮的大多是进城贩卖农产品或者购物的农民,肩挑、背扛或手提的东西多,用纸票不好拿且容易掉,改用竹签就显得人性化了。用竹签当渡轮的票据,是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沿用至今的。

    乘坐飞云渡轮,虽然只有三千米渡程,但旅程并不寂寞。在船上,你会欣赏到武术、杂技、小曲等五花八门的表演,还有卖膏药的,拉二胡卖艺的,三教九流的人 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煞是热闹。有时候看得入迷,差点错过了下船时间。

    走过千年古渡,沿着飞云江边徜徉,不知不觉就来到有名的百年老街——飞云街。飞云街位于飞云街道马道村,与市区隔江相望,全长只有三百多米,经营着148间门店,是一条综合型商业特色街和步行街。上世纪80年代初,这里只有数十户店铺,冷冷清清,近年来商业日趋繁荣,辐射面已扩大到南片各个街道和平阳一带,且吸纳了奥康、乔治白、小猪班纳、红黄蓝等一批知名品牌的服装、鞋帽及化妆品旗舰店,各种商品应有尽有、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走在干净整洁的商业街上,眼前的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内容。踩着商业街平坦的花岗岩铺砖,感觉特别舒坦。走到街道尽头时,远处飘来一阵馄饨的香味,淡淡的清香使人垂涎欲滴,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当地特色小吃,让人回味无穷,凝聚着浓浓的家乡味道……

    “蓬莱定不远,正要一帆风”。岁月的印记已随滔滔江水而流逝,“拥江发展”的号角恰如客轮的汽笛一样嘹亮。随着南滨江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,瑞安轮船公司等一批拆迁企业相继签约,一个蕴含着江南水韵的瑞安生态科学城已初具雏形,一座侨胞文化浓郁、跨境电商活跃、时尚轻工集聚的侨贸小镇正在飞云江畔崛起……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0001版:要闻
   第00002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3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4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5版:百姓事
   第00006版:云江潮
   第00007版:家周刊
   第00008版:家周刊
陶山均岙对垟歌
从千年古渡到百年老街
瑞中一隅
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6 从千年古渡到百年老街 2019-11-28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