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梅酒醇味今犹在
■郑育友
杨梅,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,故而得名,其营养丰富,味道酸甜,是夏日解暑佳果。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为杨梅吟咏了诗句,人们也可从这些诗句中闻到幽幽的杨梅香气。如北宋诗人平可正的《杨梅》,让后人久而传诵: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值千金。味胜河溯葡萄重,色比泸南荔枝深。飞艇似间新入贡,登盘不见旧供吟。诗成一寄山中友,恐解楼头爱渴心。
而今,又时值六月,正是杨梅丰收季节。若去浙江最大的杨梅产地——高楼,随处可见,那满山满岙的杨梅树,枝叶间钻出一串串、一个个鲜红带紫,似珠玉赛荔枝的杨梅。
杨梅总能让人念念不忘,成熟的杨梅,每一颗都是诱人的,轻轻咬一口,清新、爽口的滋味在口中渗开来,汁水顺着喉咙,流入心头。杨梅可制成杨梅干、 杨梅醬、杨梅罐头、杨梅酒等。其中,最受农家喜欢的还是杨梅酒。其色,绯红绛紫;其味,芳香淳厚,久藏不会变质。尤其是大暑天气,人们若喝上一杯杨梅酒,可有爽神舒气之快感矣!
杨梅酒,是旧时农村家家户户常备的一味可解暑的良药呢。制作杨梅酒,方法很简単:每年逢釆摘杨梅季节,农家都会从肩挑杨梅小贩的箩筐里,精心选购果肉丰盈细腻,色泽鲜润闪亮,其味酸甜恰好的 “东魁梅”“黑炭梅”等上品数斤;经清水淋洗后,晾干;浸在事先备好陶罐的“糟烧”中,加放冰糖;然后在陶罐口缚上牛皮纸。浸了几个月后,杨梅果汁慢慢渗出,酒变成淡紫色,方可食用。
杨梅酒令我垂涎三尺,不禁回想起儿时家中那罐淳味无穷的杨梅酒故事。
那年我11岁,在湖岭区小上三年级。学校在湖岭镇松坦村一座旧的庙宇中,离我家湖屿桥老街约有1公里路,对于儿时的我,路途够远了。再加那天时值夏至,大考放学回家,一路上我们头顶火盘似的骄阳,脚踏被骄阳烤得滚烫的鹅卵石,一路“跳舞”回家(因路面滚烫,脚底板无法着地,只得靠脚尖落地,行路似跳舞)。
一回家,为解唇焦口渴,我即拿起灶头的“水滚”(竹制的水杓),从水缸里勺了“青山绿”(溪水)少许喝下,舒了一口热气。经受如此大热天气,我心想今天可能会中暑。想起长辈说过杨梅酒能解暑,于是我就背着家人悄悄地溜到房间,轻轻地从那老式床底下拉出装有杨梅酒的、乌黑油光发亮的陶瓷罐。掀开紧盖在罐口的那张牛皮纸。哦!顷刻间从陶瓷罐里冲出一股芳香淳厚的杨梅酒味儿。那杨梅酒味儿诱得我垂涎三尺,即伸出五根手指,往罐里抓出一颗又一颗酒水欲滴的淡红色杨梅,碰上舌尖酸中带甜,我连吃了五颗。方兴未艾时,因杨梅酒酒劲太大,人却飘飘然了,即刻倒在“踏凳”(木床上踏脚板)上呼呼大睡,半天方才醒来,结果耽误了下午的大考。
家人发觉秘密后,训斥了我一顿:“杨梅酒虽好吃,可小孩不可贪吃,这是大人们从田垟干活归来解暑的食疗药呀!”“哦,知道了。”我毕恭毕敬地回答。
说也奇怪,次日回校一问同路的同学有无中暑?他们各自回答,有轻度中暑:不是呕吐,就是腹泻。可是我呢,一点儿也没有中暑症状,我暗暗自喜。并打从心底一忖,定是我吃了杨梅酒后才没中暑的。
在家乡,杨梅酒不但是夏季解暑上好的食疗品,而且还是农家餐桌上一种美味的山珍呐!每逢暑天,逢亲朋好友来家做客,那餐桌上必少不了一碗盛得满登登的杨梅酒。有杨梅酒上桌,客人吃了都感到非常高兴。
儿时,我记得一位名叫阿卣的“穷书生”,为人乐观又厚道,再加肚里有点儿墨水,特别惹人喜欢。有一次,他来我家作客,中餐吃了我家的杨梅酒后,他兴高采烈地即席吟咏道:“杨梅浸酒色紫红,六月解暑立奇功。数杯下肚赛神仙,色红味淳香无穷。”他放下酒杯,即笑得前俯后仰矣。从此诗中可见一斑,家乡的杨梅酒真是好喝又好吃,故受来客称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