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0004版:云江潮
上一版3  
 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另一种
育人姿态
■叶蓓蕾

    年少时,喜欢以“豆腐块”记录心情,后来读师范,写日记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。1997年踏上讲台,生活一下子被琐碎填满,不再如学生时代那般纯粹简单。虽然偶尔提笔,却已是时断时续。

    从刚刚毕业的“菜鸟”升级为江湖里的“老油条”,似乎只是几年间的事。和许多老师一样,我也被“功利”推着走,教育写作已成了某种应付——教学计划、课后反思、学期总结、读书笔记……哪一样不是交差了事?即便后来获得一些荣誉,所写的案例、论文,也多是东拼西凑,为职称、为评比,内心并无真正的喜悦。

    教育写作,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曾一度陷入迷茫困顿。

    转机发生在2008年9月,我新接一个班,遇到一位插班生。

    这孩子胖乎乎的,不算特别讨喜,但也有几分可爱。他父亲坦言其成绩一般。说实话,成绩不好我并不担心,更怕的是特别会“闹腾”的学生。果不其然,第一节课他就把椅子坐成了“沙发”,撅着屁股写字,整个儿坐没坐相,站没站相。

    但深入了解后,我发现他其实很有上进心,稍微一句表扬的话语都能让他喜上眉梢,只是缺了方法和引导。他并不擅长甜言蜜语,却在教师节那天很认真地承诺:“我明天回家了也送花给你。”虽是一句孩童的话语,却显得格外真挚。我忽然意识到,每一颗童心都值得温柔相待,每一段成长都需要用真心呵护。

    这个孩子,后来成了我笔下《盛怒之下说“宝贝”》故事里的主角,该文获温州市“育人故事”一等奖。也从那时起,我渐渐悟得:教育写作的真正意义,不在于应付检查,也不为沽名钓誉,而是以写作为媒,引教育之思,塑专业之魂。它帮助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,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光芒的教育瞬间,从而探寻规律、沉淀智慧……

    如拨雾见明月,忽有醍醐灌顶之感,我的内心试着重拾教育写作的初心。

    叶澜教授曾说: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,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。”我离名师固然遥远,却愿意从这一刻起,坦然迈出,即便蹒跚学步,依旧坦然前行。

    那时QQ空间正流行,我便在此处安了家。随手随时记录活动照片、课堂片段、学生趣事、教育随笔。我兴致盎然地打理我的“一亩三分田”,没有压力,只有随心而写的快乐。在这片自由的海洋里,我重新触摸到教育的温度,感受着身为教育人的幸福。

    渐渐地,在琐碎日常的书写中,我读懂了教育的复杂与丰富,在纸与笔的摩挲中不断思考,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成长。2010至2015年,我虽非每日动笔,却始终笔耕不辍,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字。当机会来临时,虽称不上信手拈来,但至少不再手足无措。

    后来,我的一些文章陆续在《瑞安教育》《温州教育》等刊物发表,也获得过一些市级奖项。但更让我欣慰的,不是这些外在的认可,而是通过写作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,理解了教育的本质。2020年起,我愈发有意识地收集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,并将这些点滴汇集于个人散文集。也有《做学生的偶像》《我的“小孩”》等文章见于《瑞安日报》与《温州小语》。

    文字,是有生命的。穿越时空隧道,文字是引线人,引领我们与大师对话,与自我交锋。教育写作,既为思想搭建沉淀的平台,也为生命留下真实的印记。哪怕最终做不了名师,成不了大家,作为一名普通教师,也能让文字成为最好的见证——记录轨迹,沉淀热爱,延续真情。

    如今,我早已不复当年“教育写作,想说爱你不容易”的胆怯与彷徨。虽仍在孤独中思考写作,仍缺乏专业系统训练,但心底已有力量涌动,笔端已有温情流淌。

    年华易逝,教育信仰依旧不变,教育故事仍在继续。我的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愿继续以文字记录时光刻痕,以写作见证师爱与成长,以教育写作呈现另一种育人姿态!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0001版:要闻
   第00002版:最新闻
   第00003版:瑞深读
   第00004版:云江潮
圣井山赋
另一种
育人姿态
孙锵鸣晚年学英语
证婚人陈老师
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另一种
育人姿态
■叶蓓蕾 2025-9-12 2